[导读] 比如在医疗领域的传感器,在人体没有任何创伤的情况下,体表测量的信号非常微弱,需要传感器有特别精密的插分电路,在电路这层的噪音滤除掉,然后再转成数字 信号进行后期处理,这种传感器的成本比较高昂。以前这个类型的传感器主要提供给医院做仪器,这种量级起不来,比不上普通消费类电子。

u=57339028,3079024535&fm=21&gp=0

长期以来,深圳的电子行业,在外界看来,一直都是一个有硬件没软件的产业,而北京,作为互联网产业的大本营,百度,小米,360等等众多,一直也缺乏有效的硬件供应链资源。

现在,智能硬件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软件与硬件的进一步融合,作为其中的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推荐以下这篇文章,深度思考,很有启发!

小米推出79元的智能手环,而联想也推出互联网创业平台并发布了该平台“孵化”的首批三个创新产品:智能眼镜、智能路由器和智能空气净化器。

巨头的进入,一时间智能硬件概念又一次被市场推到了热浪之巅。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各路厂商都想追随这一波浪潮。但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这些真金白银投进去这个行业的人自己不知道所谓的“爆款”何时能够出现,市场什么时候能够成熟,往往凭借一个“卡位”和捕捉热点的心理,进入了这个行业。

智能硬件发行平台“点名时间”,去年平台上的智能硬件产品大约有200多款,而今年才过了一半,这个数量已经增长了5-6倍。

国内的智能硬件开发者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人,有了一个好的想法而涉足智能硬件;另一种则是硬件公司背景,依照现实中自身的硬件技术水平而出来做产品。

两种开发者基于北京和深圳两个地方的地域背景,基本上各占一半。

整个市场,喧嚣的背后似乎还在等待产业链的成熟,同时,也在等一个真正的爆点出现。

智能硬件的双城记,已然开演。

在深圳华强北,嗅觉灵敏的大小卖家们已经在销售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和其他测量各种体征数据的产品。华强北桑达电子市场甚至开放了一个“可穿戴设备专区”,目前正在招商,并提出了“前三个月免租”的福利。

这个专区大约有20多个专柜,但是目前入驻的厂商只有五六家,整个专区门可罗雀。而整体产品都非常粗糙,电子市场的商户主要还是在卖手机和平板电脑,当我询问有无智能手表卖,卖家才从仓库中拿出产品。

“很少人问,很难卖,所以柜子里头还是放手机。”卖家说,有些同行会吹嘘每天能卖出几百个智能手表,或者说有老外过来订大单子,但其实基本上都是吹牛。

作为每天都在接触消费者的华强北渠道商来说,他们体现了市场的反应与需求。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智能硬件的报道,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投入,多数只是面对舆论而做的一些小尝试,亦或是由于和原有的代工厂商有生意往来,情感上帮忙代工厂把产品放在柜台展示。

深圳,山寨之都。从最早的DVD配件,到功能手机、山寨智能手机的发展,整个产业链非常齐全。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任何一种元器件。因此,很多智能硬件开发者都跑来深圳的工厂要求代工。

目前有许多原来在深圳的代工厂已经搬至东莞,但整体还是深圳的产业圈内部。这些工厂基本上都是原来生产手机或者平板,而他们也接到了一些智能硬件小订单。

这部分单子占总体的份额基本上可以忽略。

如果说市面上没有看到很多靠谱的产品,事实上反映的是产业链有问题。

自智能手机兴起之后,整个产业链都变化了。以前制造传统硬件设备,从芯片开始,到大型的Design House将基础的软硬件的方案都实现了,然后到OEM、ODM厂商将产品进行生产,最后将这个产品卖给消费者手中,中间都是实力比较强的厂商介入。

而现在到了智能硬件则是百花齐放的阶段,有实力的厂商进入的相对较少,而智能硬件是将各种各样的东西智能化,做的东西可能成千上万,使得目前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遍地开花。

深圳的工厂很难办。

北京,一个互联网人聚集的城市。移动互联网的阶段,很多人错失了机会,眼睁睁地看到同行赚的盆满钵满。而这一次,这帮人不会再保守。

2014年7月,刚刚发布了“锤子手机”,满腹情怀的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发表了“声泪俱下”的公告,称自己遇到了供应链的问题,包括“产品线欠磨合”、“工人对新机型装配操作不熟练”、“物料初期供应不稳定”、“品控标准没完全统一”等复杂因素。

这种事情在智能硬件产业圈中几乎司空见惯。2013年年底,生产智能手表的土曼科技就同样遇到了产品跳票的问题。土曼手表号称在14个小时内便获得了18698个预订,原本土曼公布的发货时间为11月11日,但是由于供应链问题,直到12月22日土曼才发出第一批500部测试工程机。

之前土曼跳票的原因是想做一个完美的曲面的腕表,但是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屏幕和表框需要从平面的做成弯曲的,表框做成塑胶的会反弹,如果做成金属的又不符合我们想要的外观设计,最后塑胶和金属结合,出来的产品品质不满意。

锤子和土曼所代表的,便是这部分北京创业者,他们有互联网思维,但是目前最头痛的问题是供应链很不透明。

国内某开发者曾经将产品交给富士康代工,本来他以为,我交给富士康,他们就帮我全部搞掂,事实上根本不是。最后果然遇到了产能跳票的问题。

富士康接受了一个项目,即使高层会高度的重视,也表示会采用他们最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来做。问题在于下层的执行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只是拿到工资就行的,很难会以最严格的标准来做产品。作为合作方,你根本就管不到最基层的工人,大家都是人,多少会有惰性。

比如说,电子行业的制造有很多种标准,如果客户没有合同限制,代工厂很自然地就会依照最简单的标准来生产。比如说,一个USB接口,如果没有跟代工厂要求这个接口应该能够插拔多少次,那代工厂就会用最低的标准来做。

其实对于代工厂来说,他们主要赚取微薄的制造业利润,而且他们也投入了很多模具等成本来生产,很难要求他们能够跟互联网一样创新。

北京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有风投进来,失败了也有钱烧,但是对于代工厂来说要让他们随便就修改设备基本没可能,人家赚那么点辛苦钱还不够你折腾的。除非有苹果这么大的订单。

而特别是像富士康这种大型代工厂,他们所有的体系是服务于苹果、三星和以前的诺基亚建立起来的,他们做小量级的东西不一定有小工厂好,体系可能反应更加慢。这个现象本质上其实是人力管理的问题。

有时候一些大的供应商底层的人员会有寻租的可能,关键的元器件经常会出现因为某些因素缺货,让开发者受到很大的牵制。

很多国内手机厂商会用到某品牌厂商生产的外壳,但是因为对供应链有经验所以他们规避了这个品牌。“因为这个品牌高层经常动荡,他们会出现供应上的问题,就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供应链行业本身有多么复杂。

而如果元器件买到了假货或者有质量问题,小型创业者只能自认倒霉,供应商很难直接帮助一些小型的创业者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

这便是北京和深圳,两座城市,创客与生产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深圳这些供应链的人看来,他们只负责生产制造,并没有责任和成本去承担创业者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代工厂经常会接收到一些公司的订单,要求生产一些“实验室产品”。

曾经有一个政府机构找到我一个在深圳开代工厂的朋友,该政府机构想做一种产品,功能是监控一些犯罪嫌疑人,体积像纽扣电池那样的大小,而且还要不易发现并且易于回收。虽然说价格方面很好谈,但是从目前的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来讲根本无法做到这种产品,所以拒绝了。

东莞另外一家代工厂商Viano目前接到了某运营商旗下的子公司生产智能手表的单子。但是由于第一个版本的产品他们工厂出来的良品率过低,制造成本非常高。

作为工厂,生产过程中,布局完一条标准生产线之后,再复制第二第三条生产线,一般都会遇到问题。现在上述产品第二版在工厂与客户之间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在进行技术交流,目前产品正在处于量产阶段。”

有个深圳的朋友跟我讲了一个创业者生产智能音响的过程。

音响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产品,毕竟原有的行业已经相对成熟,而开发者认为自己只做软件很容易,而音响的厂商接到这个单子也很开心。由于这个音响厂商没有做过这种硬件,因此一开始收了10万左右的开发费。

实际上,互联网创业者在互联网产品开发那一套的思路并不适合做硬件:互联网产品一般是先有一个想法,随着行业的变化思路不断演变,在互联网产品上只需要将版 本进行迭代升级,而且有时候追求很快的速度,因为如果这个产品不够新颖,消费者很难进行买单。但是在硬件上,这种思维并不适用。

而开发者从市场上或者准客户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认为有些功能不加入就完全卖不动,而语音控制等功能不只是修改软件就能够成功。后来该创业团队找音响厂商进行交流,但厂商修改产品模具和招用新的工程师需要开发费,三番五次这样的交流,厂商就索性不做了。

最后,这个团队找了一个懂硬件和有供应链背景的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在供应链的问题解决上,人的因素更加突出。

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大公司,都会遇到供应链上的问题,关键是创业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并非一道公式就能够解决。

对于北京创业者来说,缺乏硬件行业背景是其最大的短板,比如手机的良品率正常行业标准是千分之三,但是有些不懂供应链标准的企业甚至会与工厂签订允许1%不良率的单子,这个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问题。

北京创业者最好不要寄希望于产业链有任何创新,要用标准、便宜和产业链已经成熟的供应链和有足够生产能力的工厂,这是最保险的。一些创业团队,需要懂硬件的专业人士过目才知道那个硬件是否已经量产、是否能够通过简单的渠道购买到,如果缺乏这类型的人才,很难拿到这个信息。

创新要关注供应链伙伴的边界能力,不能做的太过了,因为你本身规模又小,又不是说是一个投几十亿能够开发一个产品的公司。如果不是这样的公司,你可能不得不在供应链现有的情况下选择合作伙伴,保证你这种创新能力体现的东西。

深圳的创业者,很多都是从一些Design House或者代工厂出来的人,有技术或者生产能力,他们对硬件的理解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所以他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少遇到问题,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很粗糙。比如我在华强北看到的智能手表,很多产品设计和二十年前的日本设计的电子表没有多大区别。

目前很多智能手表手环只是一个装饰,没办法变成生活上的必需品。Viano接受某运营商旗下的子公司的订单,是因为这家公司首先在产品定位是老人和小孩的防丢失等功能,并且在运营商的门店有渠道进行销售,可以预判到投入后的前景。但是,深圳许多创业者的产品,看不出来有什么需求。

其实,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传统做硬件设计的工程师一定要和一个产品功能和外观一体化设计方面很强的公司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呈现出一种真正有魅力的产品。

而功能单一,也是目前深圳的产品一个短板。很少深圳的创客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他们不懂用户的需求。

事实上目前的硬件水平有关甚至还无法完全达到许多智能硬件产品号称的“智能”,因此更谈不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首先,目前电池、屏幕等其他上游硬件技术的突破仍在处于试验阶段,暂时还未充分符合智能硬件的续航能力以及多种多样的外观形态设计。

决定智能硬件的功能方向有两个主要因素:芯片和操作系统。目前在芯片上的选择,许多智能硬件厂商选择了北京君正,还有联发科的MTK2502,而英特尔和高通在这个领域的芯片正处于准备上市的阶段。如果说对功耗没有很大要求的智能家居等产品,选择的余地尚可,但是可穿戴设备要求很低的功耗和很小的体积,这方面芯片还是非常少。

而操作系统层面,虽然谷歌推出了Google Wear系统,但是目前国内还没开放。一般的厂商都是采用安卓操作系统自己做优化,比如不需要摄像头就在操作系统上砍掉这部分模块。

芯片厂商一开始不能覆盖到很多领域的功能,中间需要加入一层模块的设计供应商。但是大的Design House不会做太多类型的模块,需要有一些中小型企业设计出不同门类的模块,适应某一种应用领域的功能。但是这些中小公司还很少,需要多一些才能满足有不同。

不过,即便是有些企业把用户的需求想明白了,但我们为何始终没有看到爆发点?从硬件技术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问题是传感器太单一。

比如在医疗领域的传感器,在人体没有任何创伤的情况下,体表测量的信号非常微弱,需要传感器有特别精密的插分电路,在电路这层的噪音滤除掉,然后再转成数字 信号进行后期处理,这种传感器的成本比较高昂。以前这个类型的传感器主要提供给医院做仪器,这种量级起不来,比不上普通消费类电子。

而据我自己亲身体验,许多智能计步器、智能血压仪,也同样存在测量精度不够精准的问题。

用户体验涉及人的感知,而数据是否精准之后,才有会一个靠谱的增值服务,这就好比运营商需要将语音通话做好了,才能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等待市场,等待爆款,或许,我们都在等待乔布斯.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