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能家居火爆起来后,很多人也有了这样的疑问:智能家居到底是不是伪智能?Simon也访问了很多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听听他们的见解。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建筑领域知乎大V afishdead的分享:(文章较长,我们会分为上下篇分享)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让许久不更新回答的我想起很多,就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与想法吧。

首先放上我的观点:智能家居不是伪需求,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带来生活变化、产业革新和经济效益的需求。

需要一提的是,对于智能家居的产品化研究比很多人想象的早。

2012年我还在读博时,曾花了很大的精力参与了一项名为“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的建筑赛事,简单说就是各个高校组队,设计、建造并运营一座以太阳能为全部能源的舒适住宅,其中少不了通过智能家居来达到自动节能与调节舒适度。

我担任清华团队技术组leader,负责智能家居的技术和建筑设计部分的统合。当时,我们的赞助商就已经能够提供几乎是全套的智能家居技术支持,包括通过传感器和模式设定(如回家模式、聚会模式)来自动调节室内各种设备,并且监控电力情况来达到能源的最有效利用。

这些技术在更早的阶段就已经趋近成型,只是当时尚未应用于真实的住宅,我们的小房子也算是提供了不错的“试验场”。

当时感觉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可选择的模式多多少少有些“欧洲特色”,和国内生活习惯之间还有偏差。本人最后临阵逃去日本没参加最后决赛,也是一个终身遗憾,只能借用当时小伙伴们的照片了。

此外,智能家居的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长。美国调查公司IDC在2018年6月发表了一项针对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的报告如下:

报告显示,全球智能家居的市场将会从2018年的2068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2975亿美元,虽然目前影像娱乐设备类的智能家居的市场份额非常高,但从涨幅来看控光控温的需求增长超过25%,将会是整个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两项。

这也充分说明人们对于智能家居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好看炫酷”,而更着眼于能够真正为生活带来便利和改善舒适程度。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革,家庭设备越来越多,开关遥控器越来越多、操作也越来越繁琐,对于一个整体化、可视化的设备平台的需求必然会提高。

大家可以数一数自己家的各种开关和遥控器,我自己家里数了一遍,总共有18个灯开关、5个控制面板和10个遥控器,我总会想,如果能够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统一起来,一定会让生活轻松不少吧。

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于智能家居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解,其中最大的一项莫属【智能家居=“人工智障”】了。印象最深的例子或许是“推着狗屎满屋子跑”的扫地机器人。

我家一台某著名品牌空调的智能算法也非常迷:这台空调会通过传感器捕捉人的位置来决定送风的方向,结果它就会一直追着我吹,非常干燥又躲不掉,反而觉得非常不舒适。

一些所谓“智能家居”的确存在过度依赖传感器、算法和自动化的问题。这其实把智能家居这一概念单纯化了——智能家居并非单指某一种能够“自己跑”的机械,也并非科幻片中的“一切皆语音、一切皆自动”。

近来的趋势是通过物联网把原本散落在家中的各种杂乱的家电合为一个可视化的“整体”,并加上特定的算法来节约控制操作的成本,也就是传说中的“物联网”。

智能家居的产品方向众多,概念也其实非常笼统,无论是单体的自动控制还是物联网,其实都可以算得上是智能家居大家庭的一员。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

① 单体智能电器或家具

比如说我家的智障空调、扫地机器人、能通过红外传感器来调节照度的灯具、能用App控制的洗衣机等。它们的概念非常好,但是如上文所述,目前还存在不少自动控制和实际千变万化的情况之间的矛盾问题,使用体验有时候很奇怪。

② 单体联网的语音控制系统

目前产品走向偏向娱乐类型的设备。个人用过的产品包括Google Home,Amazon Echo,能够通过语音对话来实现简单的查询和控制功能(比如说问问天气、播放个音乐之类),但凡事都需要费力地进行语音确认,且因为无法可视化,不知道指令是否到达,不能放心地交给智能系统,感受略鸡肋。

③ 全家的物联网系统

简单说,这就是把家中所有的电器都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进行管理。比较有名的有西班牙的西蒙电气、法国的施耐德和瑞士的ABB,都在很早的阶段就开始了产品的研发。而考虑到生活习惯对使用效果的影响,西蒙也更是推出基于中国生活场景所设计的Simon Smart智能家居系统。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