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8年以后,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4月20日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信息技术赋能下,加快“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对我国全面深化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新引擎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以后,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4月20日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信息技术赋能下,加快“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对我国全面深化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新引擎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息技术赋能构建融合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融合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形态,是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除了国家发改委提到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外,应该还会涉及其他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例如智慧水利设施、智慧市政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某一项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简单叠加,更是围绕行业需求,通过打造高效的云计算能力、构建先进的网络基础、部署泛在的感知终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从而进一步挖掘传统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实现服务智慧化和管理网络化,拓展传统基础设施服务空间范围,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管理效率、服务能力,重构服务供给与公共管理关系。

二、打造行业共性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发展的核心,适应传统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加快利用新技术推动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打造具备感知、连接、存储、计算能力的行业共性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一)加强行业计算设施部署

交通、能源等传统行业的共同特点是面向的服务对象数量多、信息量大、业务周期峰值明显、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等,传统IT系统上线周期长、扩容难、业务系统“烟囱式”部署、数据互通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数据资源,统筹建设行业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构建传统行业“智慧大脑”。重点建设标准统一、开放共享的行业大数据中心,协同建设跨区域跨行业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统一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人工智能能力开放平台,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统基础设施赋能,实现传统基础设施高效运营和智能化管控。随着物联网终端在传统行业的广泛应用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稳步推进计算能力向边缘侧下沉形成边缘计算能力,构建融合基础设施的“智慧神经”,与云计算协同,满足自动驾驶、石油开采远程监控等场景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计算需求。

(二)建设公专协同的网络设施

交通、能源等传统行业通常都有自身的行业专网,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行业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仅靠行业专网已不能满足种类更为丰富、质量要求更高的业务提供需求,需要处理好行业专网和公众通信网的定位,二者协调发展,形成融合的网络提供能力。一方面传统行业企业持续建设完善行业专网,满足业务调度、管理等信息高可靠高安全传送要求,并针对特定用户业务需求,通过专网提供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通信运营企业要加快5G、千兆光纤宽带、卫星互联网等新型网络部署,坚定推进网络IT化、软件化、云化进程,深化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应用,建设智能、敏捷、开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传统行业提供按需开放的网络能力。

(三)加强行业感知设施部署

感知设施是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的重要基础。传统行业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应充分抓住5G等新技术发展机遇,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和海量连接等特点,打造可复制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加快感知设施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要建立感知设施和物联专网统筹建设机制,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部件的智能互联,完善传统基础设施“末梢神经元”。重点推广“多表合一”信息采集系统和终端建设,统筹部署气温、雨量、液位、流量、水质等“海绵城市”感知监测设备。

三、积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向融合基础设施转变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模式,持续推进深度融合,提升传统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实现高质量供给和服务能力。

(一)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部署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能化道路、交通管控平台、广泛覆盖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等内容。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为重点,从发达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为突破,逐步扩展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基于C-V2X技术的车联网设施部署,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视频监控设施、通信设施、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积极推广5G+智慧港口建设模式,推动船用设备智能化升级,加强无人驾驶船、智能船舶等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推动人工智能、5G、感知设施在智慧机场建设中的应用,全面部署人脸登机、自助行李托运等服务。

(二)推广部署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涉及到智能电网、智能油气管线、智能燃气等不同类型。重点加快电力物联网建设,利用感知设施、5G、人工智能等技术,综合开展电力设备故障智能感知与诊断、源网荷储泛在资源的自主智能调控、综合能源的自治协同与多元服务及应用,构建能源系统智能化运营体系。加快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形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多站融合”示范建设,利用变电站站址、通信网络和电力资源,开展数据中心站、充(换)电站、5G基站、储能站、北斗基站和光伏站等多站融合新模式。

(三)全方位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目前水利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水利设施与发电、灌溉、环保等设施都有关联,下一步应加强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引导。深度融合遥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进一步加强计算和存储能力建设,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高度集成的水利大数据中心,逐步形成智慧水利大脑;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络,构建水利所有感知对象以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水利企事业单位的网络连接和互联互通。

(四)集约建设城市综合信息载体

城市感知设施统一建设涉及杆柱、管道等载体的配套,应统筹规划多功能信息杆柱建设,构建城市统一杆塔信息平台,探索建立杆塔资源共建共享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动智慧管网(廊)建设,统筹部署或预埋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各类数字化设施,建设支撑管网、管廊智能检修设备的综合运营平台。

四、结束语

构建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结合的“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具有突出的跨行业、跨领域属性,涉及多个主管部门,需要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坚持市场化运作,在高效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创新商业模式,构建新经济模式,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